被院士專家?guī)е霸乒漯^”,是種什么樣的感受?答案就是:知識會以一種新奇的方式進入很多人的大腦——許多網(wǎng)民知道了原來1.6億年前中華猛龍化石竟是科研人員在野外小便時意外發(fā)現(xiàn)的,知道了“我們現(xiàn)在依舊生活在恐龍時代”。
據(jù)媒體報道,6月11日,“探秘恐龍世界”大型云逛館直播在抖音正式開播,600多萬網(wǎng)友跟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和《博物》雜志副主編、《中國國家地理》融媒體中心主任“無窮小亮”,“云逛”起了中國古動物館(保定自然博物館),了解起了生命起源與演化的歷程。
院士專家?guī)еW(wǎng)友“云逛館”,無疑讓科普又“加載”了新范式:在“文博熱”掀起的當下,“云逛館”彌補了很多人想去亞洲規(guī)模最大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(保定自然博物館)打卡而不得的缺憾;在“直播+科普”風行的時下,將線下博物館跟線上直播間打通,因“物”制宜地講解起古生物學知識,又滿足了許多網(wǎng)民跨越空間限制獲取知識的需求。
在直播中,“恐龍院士”徐星和科普達人“無窮小亮”的科普就來得既通俗又好玩:他們不是講那些枯燥理論、艱澀名詞,而是逛到哪講到哪,還穿插著各種趣味知識點,如館內(nèi)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中華猛龍化石是在機緣巧合中發(fā)現(xiàn)的;恐龍并未滅絕,恐龍不僅是鳥類的祖先,現(xiàn)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上萬種鳥類就是活著的恐龍……
在寓教于“逛”中,之前那些復雜的學術(shù)名詞、抽象的科學原理,在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的科普場景中立馬變得生動具象起來。這成功撬動了“冷”知識的“熱”傳播,也呈現(xiàn)了科普的正確打開方式:科普就該在善用新工具、嫁接新形式中順應傳播規(guī)律、降低認知門檻,讓科學知識觸達和影響更多人。
用吹氣球解釋宇宙膨脹、用動畫說明雙縫干涉實驗、在鏡子前演示宇稱不守恒定律、把飯后剩下的骨頭還原成模型來普及古生物學……可以看到,近年來,短視頻直播+科普正為科普這一老課題注入了新活力。
從八旬院士汪品先化身“海洋科普老頑童”帶網(wǎng)友了解海洋,到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變成“不刷題的吳姥姥”硬核科普物理,科普短視頻和直播中閃動的知識與創(chuàng)意的火花,正讓高深知識“輕量化”,推動小眾知識“大眾化”,架起一座座連接公眾與知識的橋梁。
這背后是科研院所跟平臺的合力托舉:這幾年,中國科協(xié)、中國科學院等機構(gòu)就跟抖音等平臺合作,推出了《好奇中國——大院士的抖音小課堂》、院士開講、跨年直播演講、科學1小時等活動和知識節(jié)目。
院士專家下場科普,帶來了學術(shù)“下凡”,增進了知識普惠:在那些“不設(shè)圍墻的學?!钡膯⒚梢龑?,許多網(wǎng)民的好奇心被激發(fā),求知欲被點燃。
而將云逛館跟知識科普直播結(jié)合,也是對既有科普方式和路徑的豐富??破兆骷邑悂喬佧愃埂へS塔內(nèi)爾就曾倡導:在去逛展館之前,讓孩子先聽故事,在腦海里形成具體想象,當他們實地抵達時,就會意識到故事是發(fā)生在那里的。如此一來,視覺上的刺激、感官上的體驗層層疊疊,會在孩子的想象中構(gòu)成美妙的通感,讓他們更深地體會知識的樂趣。
院士帶著網(wǎng)友在“云逛館”中學知識,也能讓他們在線上線下體驗結(jié)合中增進對科學知識的認知理解。在“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”蔚然成風的背景下,很多網(wǎng)友也會因為在線上看到了中華猛龍骨架化石的神奇而去實地“打卡拔草”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在短視頻直播帶動下,自開館以來,中國古動物館(保定自然博物館)就成為網(wǎng)紅打卡地,入圍抖音“保定市熱門打卡榜第2名”。最近3個月,打卡量環(huán)比增長41%,帶動保定市打卡量增長10.85%。
線上云逛館跟線下體驗疊合后,那些知識記憶會在人們腦海中變得更深刻。
寓教于“逛”,科普真香。諸如此類的科普新嘗試新探索,無疑多多益善。畢竟,通過有料又有趣的科普推開的知識大門越多,知識普惠的惠澤面就會越廣,全民科學素養(yǎng)的提升也就會來得越顯著。(文/仲鳴)